您的位置:首页 >头条> 正文

合资电动汽车怎么“卡壳了”

来源:中青网 时间:2024-12-10 12:57 阅读量:12708   

合资品牌汽车在市场上的滑坡趋势,现已延伸至纯电动汽车领域。数据显示,10月纯电动汽车销量达到了67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36%,环比增长4%。在纯电动汽车销量排行榜前十的企业中,可以看到两大阵营的对峙:一方以外商独资车企特斯拉为代表,另一方则是传统自主品牌及新势力车企。这一格局意味着原本“三分天下”的市场格局已被打破,转变为“两分天下”的态势,而合资品牌在这一领域中遗憾缺席。

回顾过去,合资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产品要么数量稀少,要么市场表现平平,始终未能激起市场的反响。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能否在未来迎头赶上,实现强势回归?它们又该如何在市场中精准定位自己?这些问题,目前已成为行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

销量不振,存在感低

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中,合资品牌的产品存在感相对薄弱,这是众多消费者的共同感受。

正准备换车的车主马云龙向记者坦言:“虽然合资品牌的传统燃油车实力不俗,但若谈及纯电动汽车,我还是更倾向于自主品牌。”他认为,自主纯电动汽车不仅在外观设计上愈发时尚,而且在续驶里程、座舱智能化、无图智能驾驶、语音大模型应用等方面展现出了独特优势。自主纯电动汽车的多样化和特色化,让他在选择时感到有些为难。

与马云龙持类似观点的消费者不在少数。正在挑选车辆的消费者陶良君也提到,虽然他已经获得电动汽车绿牌有一段时间,并考察了多个品牌的纯电动汽车,但只有自主品牌车型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广汽埃安AION LX、极氪001 WE版等,它们的续驶里程均已超过1000公里。相比之下,他对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的了解较少,目前尚未听说有哪款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的续驶里程能达到这一水平。同时,在同等配置下,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的价格更高。因此,综合考虑车型、功能配置等因素,陶良君认为自主品牌是购车首选。

销量数据也验证了消费者的感受。在10月的纯电动汽车销量榜单上,比亚迪海鸥以54081辆的销量位居榜首,特斯拉Model Y和Model 3分别以42265辆和26015辆的销量位列第二和第六。其余上榜车型均来自自主品牌,如比亚迪元、宏光MINIEV、五菱缤果、比亚迪元UP、比亚迪海豚以及小米SU7等,长安Lumin则以16537辆的销量位列第十。

相比之下,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的市场表现则略显逊色。在10月的销量中,大众ID.3以9998辆的销量名列前茅,大众ID.4 X和宝马i3分别以4155辆和3241辆的销量位列第二和第三。然而,与外资品牌特斯拉及自主品牌前十名相比,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的市场销量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现状,行业人士也给出了自己的观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自主品牌在纯电动汽车领域表现较好,增长迅速;而合资品牌则面临较大压力。特别是在乘用车尤其是纯电动乘用车方面,以比亚迪、奇瑞、长安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全面超越了合资车企。过去,合资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龙头地位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纯电动汽车产品的市场表现相对较弱。

数据显示,今年10月,新能源汽车的国内零售渗透率已经达到了52.9%,同比提升15%。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高达74.6%,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6.2%。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曾欣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悬殊的差距表明合资品牌在纯电动汽车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正面临严峻挑战。从时间上看,合资品牌在国内发展纯电动汽车的历史比一些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更早。如东风日产早在2012年就依托明星车型聆风的技术平台,推出了国内首款纯电动汽车启辰晨风。此后,在2018年,东风日产又推出了完全在国内开发生产的轩逸纯电版。相比之下,目前国内造车新势力头部企业大多在2014年前后成立,并在2017年前后推出各自的第一款纯电动汽车。可以看出,合资品牌“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多重因素制约发展

当前,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在发展中遭遇了“瓶颈”,这背后隐藏着多重复杂因素。曾有业内专家指出,电动汽车的核心并非单一技术,而是产业链的整合能力,这一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轨迹。

中国综合开发研究院财税贸易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韦福雷对此表示认同,并深入分析了技术层面的原因。他指出,从纯电动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技术来看,动力电池的原始发明技术确实源自美国和日本,而韩国企业在应用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积累。在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过程中,车企需要将众多相关技术进行集成,并在应用技术上不断创新。然而,现阶段部分合资品牌在技术更新上显得步伐缓慢,与特斯拉及自主品牌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国内纯电动汽车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在日益成熟,一些自主品牌供应商在细分领域拥有技术优势。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合资品牌在纯电动汽车领域的进展缓慢,车型迭代速度不及自主品牌。

曾欣认为,合资品牌在纯电动汽车技术转化上存在短板,虽然像日产、丰田、大众等合资品牌都有纯电动汽车技术优势,且较早开始研发纯电动车型,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些技术储备尚未转化为市场优势。另外,一些合资品牌在发展纯电动汽车的路线上犹豫不决,技术研发断断续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错过了最佳的市场进入时机。如今,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迅猛,合资品牌若想要追赶,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

多种因素导致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的成本居高不下,这也使得一些合资品牌对纯电动路线缺乏信心。据报道,日本专家对中国自主品牌的五菱宏光MINIEV等纯电动车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些车型的动力电池、芯片、电容器等零部件大部分来自中国供应链企业。参与拆解的前日本名古屋大学教授山本真义坦言,五菱宏光MINIEV的成本控制能力极强,设计定位精准,以日本现有的电动汽车供应链无法造出同品质且定价如此低廉的电动汽车。这进一步揭示了自主品牌纯电动汽车在供应链方面的健全性,以及其在控制整车制造成本方面的优势。

韦福雷强调,成本是制约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合资品牌车企的研发费用相对较高,同时在零部件采购上,大量使用国外芯片及进口零部件、原材料和制造设备,导致采购成本居高不下。此外,合资品牌企业较高的运行成本、品牌溢价能力以及以中高端为主的定位等因素,都使得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产品以中高端车型为主。然而,这些车型在以往的市场竞争中优点不够突出,又面临外资和自主品牌的激烈竞争,因此难以实现规模销售,市场表现较为平淡。

在市场布局方面,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与外资及自主品牌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全联车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曹鹤指出,一方面,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合资品牌对混动车型的布局相对较多,这可能源于其认为混动既能发挥合资品牌在传统燃油车及发动机方面的技术优势,又能减少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依赖,还可以通过低成本改款燃油车来推出新车型,而不必投入更多成本开发新款纯电动车型。然而,这种策略也导致合资品牌在新款纯电动汽车产品的迭代上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合资品牌的市场本身就在分化,有的品牌一直在推出纯电动车型,而有的品牌则只是偶尔推出一款纯电动车型,这大大降低了其产品的市场热度。

全面追赶 稍见起色

当前,尽管合资品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占有率尚不高,但它们并未放弃,持续推出纯电动汽车产品。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拥有一定的技术优势,且并未因纯电动汽车市场的压力而退缩。相反,宝马、奔驰、大众等主流合资品牌正持续深耕中国市场,加码投资电动化领域,并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本土化的纯电动车型。这不仅是它们对中国市场电动化加速现实的积极回应,更是以实际行动表明扎根中国市场的决心。同时,中国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足以容纳合资、外资和自主品牌同台竞技。多方共同参与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产品选择,满足了日益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因此,中国汽车市场仍然需要合资品牌,且这一趋势将长期持续。

事实上,合资品牌正在纯电动汽车领域加速追赶。在广州车展上,众多合资品牌展示了新款纯电动汽车产品,彰显了对中国市场的厚望。宝马不仅推出了全新BMW 5系两款纯电动新车,还宣布从2025年1月起,在沈阳宝马工厂量产搭载“车路云一体化”V2X模块的全新BMW 5系电动汽车。奔驰则展示了纯电G级车型,其强大的性能配置令人瞩目。大众则推出了多款为中国用户量身定制的纯电动车型,如ID.CODE概念车、ID.与众等,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

韦福雷认为,合资品牌在纯电动汽车方面并非毫无依托和优势。它们在设计上往往能够突破传统局限,采用前卫个性化的设计理念,吸引年轻消费者。同时,合资品牌更加注重纯电动新车型的“电动化+智能化”配置,体现了其技术积累在纯电动车型上的释放。总体上看,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型在技术积累、设计创新、智能化、品牌影响力和品质保障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这些优势将使其在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近期,多个合资品牌正加速推出一系列纯电动车型。如东风本田电动子品牌灵犀旗下的首款车型灵悉L,定位中型纯电动车型,其科技感十足的设计和强大的性能配置备受瞩目。马自达EZ-6纯电动版本车型也凭借其独特的配置和出色的性能赢得了市场的关注。

曾欣认为,合资模式或许能更好地适应电动化的发展。合资品牌本就是双方优势的叠加,如今自主品牌在纯电动车型方面已具备相当的技术优势。如果合资品牌能够将双方的技术相加,那么一定会呈现出“1+1gt;2”的效果。同时,合资品牌在吸收双方技术优势的同时,也会反哺各自的市场。

现阶段已有一些合资品牌在纯电动汽车及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方面,从中国市场中汲取所长,并在欧美等市场推出纯电动及新能源车型,占据了当地电动化市场的领先份额。因此,合资品牌只要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一定能追上来,使纯电动汽车市场呈现新的竞争格局。

产品定位最为关键

纯电动汽车的市场表现与其市场定位的精准性紧密相连,对于合资品牌而言,如何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中精准定位,对其发展至关重要。过去几年中,部分合资品牌纯电动车型因市场定位偏离,导致销量及市场份额不如人意,这主要归因于转型速度缓慢、“包袱”难以割舍以及市场竞争激烈等因素。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合资品牌曾一度处于观望状态,未能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并及时作出产品响应。即使推出少量纯电动车型,也因定位不准确、售价不符合消费预期、配置无法满足消费需求而使销量停滞。因此,产品的准确定位仍是合资品牌纯电动汽车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如今,中国纯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配置、技术、性能、营销、价格等方面均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国内纯电动汽车市场的消费需求正在快速变化,年轻主流消费群体对电动化及智能化的需求不断提升,追求科技感更强、配置更好、新潮时尚的纯电动汽车已成为主流需求。同时,自主品牌纯电动车型的迭代速度也在加快,如果合资品牌仍沿用燃油车时代的迭代理念,将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然而,一些合资品牌正在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定位方面作出积极改变。

近期,上汽奥迪、一汽丰田、广汽丰田等合资品牌纷纷推出新的纯电动车型,这些车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中国市场新的定位而开发的。它们依托全新的平台和技术,打造高端智能网联纯电动车型,积极适应新的市场需求。例如,奥迪发布新豪华电动品牌AUDI以及该品牌旗下E概念车,将于2025年量产;一汽丰田新推出的bZ3纯电动车型,定位于运动跨界车型,专为年轻人研发;广汽丰田新推出的铂智3X纯电动新车,则是合资品牌首款端到端智驾纯电SUV,算力水平和感知能力均处于同级顶尖水平。

曾欣强调,合资品牌在纯电动汽车市场不仅会追上来,也会强起来。只要找准市场定位,契合主流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结合自身技术和市场优势主动去挖掘细分市场,合资品牌就一定能迅速形成产品优势,推动销量的提升,表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当前,国内合资品牌已进入合资2.0时代,“反向”合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纯电动汽车领域。例如,大众汽车与小鹏携手研发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Stellantis集团与零跑成立合资的国际公司等。这些合作都体现了合资品牌双方在合资平台上寻找最佳资源结合点的努力。

从发展趋势看,合资品牌不仅会找到适应自身特点的产品定位,还将在合资平台上找到能够契合双方资源的最佳结合点,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市场力量。随着合资品牌的纯电动产品定位更加准确以及合资形式、内涵的多样化,合资品牌在纯电动及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也一定会追上来、强起来。这将有助于形成合资、外资与自主品牌公平竞争及多方共赢的新局面。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