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全固态电池估计是在2027年到2030年之间达到规模产业化”近日,在新能源科学与交通电动化国际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表示。
在论坛上,欧阳明高发表题为“高比能电池安全研究与高性能新型电池开发”的主旨报告。
其中,重点介绍了动力电池和电化学储能系统。他表示,“电池技术的创新周期约为30年,这一代锂离子电池在动力方面应用是在2000年左右,我们预计2030年会有一次全方位的革新。”
他认为,从2000年开始的第一个十年,主要解决动力化安全问题。从2010年开始,手机电池开始智能优化,如今降本增效的主要途径是用智能化手段推动全动力电池全产业链的技术革新。第三个十年,“我们认为是新材料的换代,也就是开始研发以固态电解质为核心的全固态电池,预计到2030年会趋于成熟。”这几个问题也是欧阳明高团队多年来聚焦的研究方向。
欧阳明高在报告中提到,“电池的安全问题,从科学的角度来讲是电池热失控,就是过充过放等各种诱因导致电池内部温度上升,超过它的正常电化学反应过程,出现放热的副反应,这种副反应会加速电池温度上升,到了临界点就会到达一个速率,即每秒钟上升1000摄氏度,这就叫热失控发生了。热失控发生后会在整个电池系统中蔓延,蔓延就像点燃了一个鞭炮,全部引燃将导致着火等事故。”
为避免电池热失控,欧阳明高表示,“我们建立了相应的电池安全技术体系,包括三方面。第一是主动安全,来应对各种诱因,发展的产品就是智能电池。第二是本征安全或者本质安全,就是提高电池本身材料的热稳定性,来防止热失控发生,这也推动了全固态电池的研发和换代。第三是应对热失控蔓延,我们称之为被动安全,相应的产品就是安全电池。”
当前,固态电池是行业热议话题。欧阳明高表示,“我们不做半固态电池,不做氧化物,我们只做硫化物、兼顾一定的氯化物。”欧阳明高团队正在聚焦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技术路线,目前全固态电池在技术材料等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