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正文

“红旗列车”五代列车长讲述春运50年变迁

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5-01-28 13:39 阅读量:8801   

1月26日,在汉口开往北京的D37/8次列车上,一场“列车春晚”精彩上演。这种热闹温馨的场面,已经持续了72年。

D37/8次动车组列车的前身,是与新中国“同龄”的武昌至北京西Z37/8次列车。在半个多世纪里,从绿皮车到全列软卧、从多站停靠到快速直达、从普速列车到新型动车……这趟列车的车容车况不断发生变化,但作为标杆的“红旗列车”,值乘团队追求极致服务的初心没有改变。

“上世纪80年代跟现在完全没法比,那时候37/8次列车是绿皮车,途中要停19个站,跑一趟20多个小时。到了春运,车厢里的旅客就‘堆’起来,至少超员200%。”已经退休多年的列车长祝汉珍回忆。

祝汉珍说,当时列车超员多,每站开车后,列车员会给全车厢旅客送一次水、拖一次地、收一次垃圾、冲洗一次厕所,到了饭点,再扛着竹筐到各个车厢送饭。

“都是一点一点挤过去,我们把茶壶用毛巾裹了一层又一层,壶口用塞子塞好,既保温又不怕烫伤旅客。”祝汉珍回忆,除夕夜,列车上煮点饺子,邀请旅客唱几首家乡山歌,互相送上祝福,就算过年联欢了。

武铁武汉客运段城际动车组车间党总支书记刘娟,在上世纪90年代,担任37/8次列车副车长。“当时37/8次列车已升级为红皮空调快速车,列车停站在五、六个之间。”刘娟说,列车提速,硬件变好了,列车服务也随之继续提升。

当时,为了缓解旅客长时间坐车的疲劳,列车员会在次日早上带领旅客做早操。列车到站时,车班里的年轻小伙子会主动帮助行李较多、行走不便的旅客挑送行李。

“春运的时候,人多行李多,经常有旅客纽扣掉了或是衣服撕裂,我们就会帮忙缝补。”刘娟说,她的针线活手艺是跟师傅学的,这些技艺“红旗”列车长们代代传承。

1997年春运,刘娟和同事在列车上创新开展“小春晚”活动,以唱歌、跳舞、背诗等节目为主,吸引旅客共同参与,这样的活动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

2004年之后,37/8次列车逐步变身为一站直达的全列卧铺车Z37/8次。在Z37/8次担当10年列车长的于文莉介绍,当时车队组织乘务员去宾馆、酒店、航空公司,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方式,在列车上先后推出“儿童快递”“粉色关爱”“商务秘书”等一系列特色服务,准备轮椅、雨伞、洗脚盆、儿童枕、老花镜、小尿盆等用品。此外,还在广播室门口张贴天气预报提示牌,开办爱心点歌台等。

“那时候,列车春晚节目就更丰富了,有才艺的乘务员也很多,萨克斯、快板、相声、小提琴等节目统统上阵。”于文莉说,从职工队伍里挖掘的宣传骨干组成文艺小分队,每年除夕夜,都会上车开展活动。

进入高铁时代后,Z37/8次列车服务再度创新,推出以“列车有文化、漫旅至远方”为主题的“漫旅式”服务,制作列车文化墙、与交通广播电台合作漫谈节目,让旅客在旅途中感受舒适如家,在列车上度过一个悠然惬意的夜晚。

“列车是全列卧铺,我们就流动到每个车厢进行联欢。”时任列车长徐志婕说,每到除夕夜,列车员们纷纷走进车厢,开展文艺表演、互动游戏、送饺子,让旅客在车上也能过大年。

D37/8次现任列车长乐蓝奇介绍,如今旅客需求更加多元,列车在重点部位安装了“有事请Call我”按钮,为旅客提供“一键伴随”服务。旅客需要帮助时,只需按下按钮,乘务员就会及时赶到。

“今年的列车春晚更加注重注入文化因子,我们除了邀请‘非遗’剪纸艺人上车表演,还准备了楚文化舞蹈、猜谜等节目,让联欢活动更具意义。”乐蓝奇说。

年复一年,这趟“红旗列车”在变与不变中,传承服务初心,努力让旅客享受快乐美好旅途。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