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在2024汕头国际风电技术创新大会现场正式宣告投产,标志着全球海上风电产业发展迎来又一里程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大会现场了解到,此次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投产,以及金风科技新一代深远海22MW机组下线、汕头海上风电潮阳登陆点集中送出项目建设,预示着我国海上风电产业已经快步迈向深远海新征程。而未来,借助该产业园,金风科技、德力佳、中车永济、洛阳轴承、中材科技、鉴衡认证等全球海上风电价值链龙头企业和机构,将从汕头走向全球。
三十年前,欧洲一批发达国家最先开始对海上风电的探索。1991年至2001年海上风电发展的首个十年间,丹麦、荷兰、英国是引领者。2002年起,欧洲市场带动全球海上风电产业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
随着“双碳”战略的提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迎来爆发式发展,迅速取代欧洲成为全球领导者。此次大会发布的《全球海上风电产业链发展报告》显示,在产业链方面,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制造基地。
“目前国内其他制造企业也都在加大推动‘两海’战略,海上风电和海外出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其实需要一个很好的大型临近港口码头,同时又能够集聚整个产业的基地,正好这里非常满足条件。未来,产业园里的企业都可以从这里率先走向海外,走向深远海。”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上业务单元总经理于晨光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海上风电对推动能源结构的清洁低碳转型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然而,偏高的度电成本,一直是制约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瓶颈。
在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亚洲最大兆瓦风机、全球单机容量最大机组正在迎风转动,将阵阵海风转化为绿色电力。在旁边的风电场中控室,屏幕上实时传送着位于汕头以东二三十公里的某海上风电场的画面。
该风电场系粤东海域单体最大,一共有54台11兆瓦风电机组,采用5G专属网络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海上风电场无人值守化,这能够极大解放一线员工,显著节省运维成本。
随着近海风电资源开发利用已趋近饱和,加之近海开发资源有限、生态约束强,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发展是必然趋势。但在于晨光看来,当前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还面临着很多技术方面的挑战,需要整个产业链上企业进行大量研发投入。“要解决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是开发成本,二是风机可靠性与技术成熟度的问题,能做到这两点就占据了深远海开发的前沿。”于晨光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大会现场看到,这两年,随着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陆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深远海风电规模化开发拥有了坚实基础。
以广东为例来看,目前除全球海上风电市占率第一的明阳集团在深耕深远海外,金风科技、上海电气风电集团等行业巨头早已集聚汕头,挺进深蓝。例如近期,在全球首个“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投产之外,汕头还相继下线金风科技新一代深远海22MW机组,全球最大的40MW级六自由度动力学加载装置也已开始地基施工,相关项目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积累了诸多关键核心技术。其中,“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检测认证中心将成为国际最大、全球领先平台,为风电技术创新和大型机组研制提供有力支撑。
于晨光介绍,企业在汕头将着眼未来5年至10年,单机容量从现在的22MW到未来30MW都可在该基地生产。“如何保证我们规划的产品具备更好的可靠性,更好的性能?首先设计要具备高可靠性。设计完毕,在走向深远海之前,一定要在大型的平台上做实验,把设计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的因素在试验台上反映出来,这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于晨光说。
随着适应性技术持续创新,金风科技风电机组已能突破常规应用环境,包括超常规温度、超高风速环境等。在抗台风上,很多风电机组已经可以“与台风共舞”,为深远海风电发展提供了坚实经验支撑。
另一边,几年时间里,上海电气汕头智能制造基地与产业链企业携手打造出2个海上风电场。包括广东省内发电小时数和可利用率最高的、广东省唯一一个五星级风电场大唐勒门I风电场和粤东区域首个全10兆瓦以上的华能勒门风电场。
走向深远海,需要风电与海洋牧场、海上风电就地制氢等领域实现深度融合。近期,国内首个风机直供绿电的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大唐汕头“盛唐一号”开工建设,通过立体式开发实现集中集约用海,实现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的空间和功能耦合,为深远海风电提供多场景、多功能的综合解决方案。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从价值链来看,中国在该环节占到了全球价值链的60%;从供应链来看,整机方面,全球60%的产能来自中国。
上海电气风电海上产品专业总工程师连西岗表示,中国目前已经具备了海上风电的全产业链供应的能力。“以前是国际的海上风电带领国内的海上风电发展,近年来,国内各大厂商的大兆瓦海上风机相继下线并成功吊装,已具备走向国际市场的条件。同时,中国还具备显著的成本优势。”
汕头早在1987年便在南澳岛投运了第一台陆上风电机组,被誉为中国风电的发源地之一。目前,汕头正在瞄准建设国际海上风电创新策源地和国家海上风电产业根据地的长远目标,依托丰富的海上风电资源开发,全力建设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去年7月,汕头市友好代表团前往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开展风能产业主题推介,汕头风电第一次走出国门。
“为什么我们会在汕头布局22MW机组?这是针对汕头海域风资源情况、水文条件、水深离岸距离这些条件,生产的定制化机型。这款产品其实是着眼链接国际,我们在这个国际风电创新港就是要面向全球市场,所以这款产品在设计时,我们不仅考虑了汕头各方面条件的约束,也要考虑国际市场的要求。”于晨光介绍。
未来,汕头国际风电创新港将成为集工厂、堆场、码头一体化运营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并可面向全球进行出口、运维、工程建设相关服务,是功能最齐全,建设标准最高的风电母港,成为覆盖粤东200公里范围的海上风电运维基地,覆盖东南亚地区2000公里范围的施工建设基地,以及辐射全球的装备及服务出口基地。
放眼国际,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投向海上风电,海上风电行业迎来大规模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海上风电出海不可避免会面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政策法规、自然环境、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成为摆在出海企业面前的一道坎。
全球风能理事会战略及市场分析总监赵锋说,中国风电从无到有,前期都是有赖于和欧洲的技术合作。通过引进、吸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获得了技术创新的基础,并成为该领域的领跑者,欧洲国家不可避免会产生排斥。故而当前中国海上风电出海欧洲较为困难,而美国市场则更难进入。
在全球地缘政治波动剧烈、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大的背景下,中国海上风电该如何走向全球?作为长期观察该产业的专家,赵锋认为,尽管目前在欧美市场面临很多瓶颈,但是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海上风电会实现全球大融合。
“目前能看到的趋势是,头部企业并没有放弃欧美市场,而大部分企业开始大规模进军新兴市场国家,并伴随着附带更多高质量产品的输出,出海企业也在思考,如何利用当地的供应链拉动当地经济,走出一条以新兴市场‘包围’传统欧美市场的新路子。”赵锋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作为最早一批投身风电行业的中国风电企业之一,金风科技也伴随着中国风电走过了从“游牧”阶段到“深耕”阶段的进程。在于晨光看来,目前国际化过程中,面临比较大的挑战是能源安全和数据安全。而这两年,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程度,碳排放程度,都成了出海极大难题。
“例如欧盟碳排放标准现在又进一步严格。它不只是看企业生产的主机,还要追溯到上游,比如叶片是否为碳纤维材料,有可能还会追问,矿石是怎么开采的等等,这些对我们提出了更高要求。”于晨光说。
在此背景下,于晨光建议,中国海上风电企业要出海,需要严格按照当地国家市场的规则开展工作,实现属地化运作。“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自己产品的质量提上去,在可靠性这个底线上守住,没有这个底线,走出去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